285351

 

起源 :

中秋一詞,最早見於《周禮》,《禮記·月令》上說:「仲秋之月養衰老,行糜粥飲食。」,也提到中秋有拜月的活動,但並沒有說明是八月的哪一天。中秋節也是農作物收穫的時節,有民俗學家認為中秋祭月是源於慶祝秋季豐收,同時也會拜祭土地神,是一個感謝神恩的節日[2]。至於中秋節何時固定有八月十五日,根據歷史學家研究指出,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,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,成功發明月餅,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,並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。唐朝以後,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。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,得到了霓裳羽衣曲,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。一般認為,中秋節開始盛行於宋朝。元末朱元璋起兵時以月餅秘密傳遞「八月十五日殺韃子(即蒙古人)」訊息,洪武元年(1368年)朱元璋將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。時期,中秋節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大傳統節日。《正德江寧縣誌》載,中秋夜,南京人必賞月,合家賞月稱為「慶團圓」,團坐聚飲稱為「圓月」,出遊待市稱為「走月」。

此外,關於中秋節由來的傳說還有東亞各地皆有的月兔傳說、中國的嫦娥奔月、越南的阿貴傳說等。

 

 

【中秋節的由來與故事】

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,是傳統的中秋佳節。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,所以被稱為中秋。

在中國的農曆裏,一年分為四季,每季又分為孟、仲、季三個部分,因而中秋也稱仲秋。⋯⋯

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,更明亮,所以又叫做“月夕”,“八月節”。此夜,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,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。遠在他鄉的遊子,也借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,所以,中秋又稱“團圓節”。

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“秋暮夕月”的習俗。夕月,即祭拜月神。到了周代,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。設大香案,擺上月餅、西瓜、蘋果、紅棗、李子、葡萄等祭品,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。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。在月下,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,紅燭高燃,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,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。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,在家的,在外地的,都要算在一起,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,大小要一樣。

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,幼年時曾虔誠拜月,長大後,以超群品德入宮,但未被寵幸。某年八月十五賞月,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,覺得她美麗出眾,後立她為皇后,中秋拜月由此而來。月中嫦娥,以美貌著稱,故少女拜月,願“貌似嫦娥,面如皓月”。

在唐代,中秋賞月、玩月頗為盛行。在北宋京師。八月十五夜,滿城人家,不論貧富老小,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,焚香拜月說出心願,祈求月亮神的保祐。南宋,民間以月餅相贈,取團圓之義。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,砌寶塔等活動。明清以來,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;許多地方形成了燒鬥香、樹中秋、點塔燈、放天燈、走月亮、舞火龍等特殊風俗。

今天,月下遊玩的習俗,已遠沒有舊時盛行。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,人們把酒問月,慶賀美好的生活,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,和家人“千里共嬋娟”。

中秋節的習俗很多,形式也各不相同,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。
  -------轉自臉書故事館

 

899D80

 

習俗 :

中秋節在各地雖然發展出不同習俗,但有些習俗是各地皆有的。賞月是各地中秋節的傳統活動之一,《禮記》早有記載「秋暮夕月」,意為拜祭月神,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,設香案。至唐宋時期,賞月之風更盛。也有祭月的儀式。中秋節也是一家團圓的日子,人們都會回到家中一起吃飯、團聚,並且會祭祖,感謝祖先庇佑。也會吃特定的食品,不少都與月亮、團圓有關,這些食品同時也是祭月的祭品,如華人漢族)、越南人(京族)、琉球人都有吃月餅的習俗[3],廣東、香港有些人會以月光餅代替月餅,日本人(大和族)則會吃月見糰子,部份地區會煎太陽蛋,月餅、月光餅、月見糰子、太陽蛋都呈圓形,代表滿月朝鮮族所吃的是半月形的松片,象徵月亮由虧轉盈。琉球人除了吃月餅外還會吃吹上餅。此外,時令的水果和其他農作物如楊桃柚子芋頭栗子菱角梨子柿子等,在農耕社會中是農民秋季的收穫,也是中秋節的食品和祭品。

在中國南方、台灣、越南等地,中秋節有提燈籠的習俗,有些地區還會舉辦大型的綵燈會。

中秋節也是桂花盛開的時節,賞桂花、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也是中秋節的常見習俗,以糕點、糖果最為多見。

 

中國南方許多地區(如江西吉安、廣東潮汕與江門、福建晉江)有燒塔的習俗。,一般於農曆八月十五日當天或此前的若干天晚上舉行,多為青少年參與。

在台灣,美濃客家人於中秋節宰食水鴨公;宜蘭地區除了月餅,還吃一種以麵粉製成,中間抹上黑糖烘焙而成的「菜餅」;南部地區也有在中秋節吃麻糬火鍋的習俗。[4]

 

thCA2PXIT1

 

嫦娥 :

嫦娥,原稱姮娥[1]常娥[2],是中國神話人物,美貌非凡,溫柔賢慧,為后羿之妻。神話中因偷食后羿自西王母處所盜得的不死藥而奔月。中國上古神話四大美女(女媧西王母素女嫦娥)之一。

淮南子·覽冥訓》說:「羿請不死藥於西王母,姮娥竊以奔,悵然有喪,無以續之。」又《太平御覽》卷四引張衡《靈憲》記載:「嫦娥,羿妻也,竊西王母不死藥服之,奔月。……,嫦娥遂託身於月,是為蟾蜍。」或說嫦娥奔月後居住於廣寒宮,有玉兔吳剛相伴。

一說嫦娥或由常儀演變而來;常儀相傳為帝嚳妃,以善於占月之晦、朔、弦、望著名(因古代「儀」與「娥」同聲,所以有此說法)。李商隱有詩:「雲母屏風燭影深,長河漸落曉星沉。嫦娥應悔偷靈藥,碧海青天夜夜心。」清代畢沅在音韻學上的考據,嫦娥的前身,正是「生月十有二」的常羲顧頡剛寫有《嫦娥故事的演變》。

道教中,嫦娥為月神,又稱太陰星君,道教以月為陰之精,尊稱為月宮黃華素曜元精聖后太陰元君,或稱月宮太陰皇君孝道明王,作女神像。

吳承恩所著作的《西遊記》中,嫦娥均有登場。天蓬元帥在蟠桃會上見到了翩翩起舞的嫦娥,對她一見傾心。在宴會過後,藉著醉酒之勢調戲了嫦娥,後來嫦娥向玉帝告狀,隨後天蓬元帥被玉帝貶到凡間,投成了豬胎。嫦娥下凡收走從廣寒宮出逃的玉兔的情節也出現在《西遊記》中。

 

38ef452

 

月兔 :

 

月兔,也叫玉兔,在一些神話傳說中是居住在月球上的兔子有人[誰?]認為是因空想性錯視英語pareidolia而產生的。在許多文化中,特別是在東亞中國臺灣日本朝鮮)的民間傳說和阿茲特克神話中,常塑造成用研杵搗研缽的形象[1][2]。在中國神話中,月兔在月宮陪伴嫦娥並搗,而在日本和韓國,月兔則是在上面製造麻糬

月兔的記載,首見於屈原的《天問》:「夜光何德,死而又育?厥利維何,而顧菟在腹。」在西漢初期的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中月上繪有蟾蜍和玉兔。劉向五經通義》:「月中有兔與蟾蜍何?月,陰也;蟾蜍,陽也,而與兔並,明陰繫於陽也。」古詩中往往以兔指代月,以下是唐代前的例子:

  • 古詩十九首》之十七:三五明月滿,四五蟾缺。
  • 庾信《宮調曲》:金波來白兔,弱木下蒼烏。
  • 江總《內殿賦新詩》兔影脈脈照金鋪,虯水滴滴瀉玉壼。
  • 江總《賦得三五明月滿詩》:三五兔輝成,浮陰冷復輕。
  • 江總《簫史曲》:來時兔月滿,去後鳳樓空。

本生經》中記載:狐、獺、猴、兔每天到修道者處聽道。某年天旱,修道者欲遷,四獸慾挽留各自尋找食。兔子自忖無能為力,於是自投火中,把自己作為食物。修道者顯露帝釋天真身,將兔繪於月上,作為紀念。在日本的《今昔物語集》中也有類似故事,兔子的夥伴變成了狐和猴。朝鮮童謠《小白船》(原名《半月》,諺文반달)也提到月中有兔。

44866079  

吳剛 :

吳剛伐桂道教掌故。相傳吳剛是樵夫西河人氏,醉心於仙道,但始終不肯專心學習,因此天帝震怒,把他留在月宮,要他砍倒桂樹,方可獲仙術。但吳剛每砍一半,便不專心而開始偷懶休息,此時桂樹便會慢慢癒合,日復一日,吳剛的工作始終無法達成,必須不斷的砍下去。

段成式所作《酉陽雜俎·天咫》說:「月桂,高五百丈,下有一人常砍之,樹創隨合,其人姓吳名剛,西河人。學道有過,常令伐樹。」

 

280px-Ipomoea_alba  

月光花 :

月光花學名Ipomoea alba),又名嫦娥奔月(雲南)、天茄兒天茄子[1]夜顔(日本)、夕顔(日本),是旋花科番薯屬植物,原產於新大陸熱帶及溫帶地區,包括南美洲全境、中美洲墨西哥美國佛羅里達州,分布於全熱帶、熱帶美洲以及中國大陸廣西陝西江西浙江雲南廣東四川江蘇等地,野外多有生長,目前已由人工廣泛栽培。月光花的白色花朵形似滿月,大而美麗,且在夜間開放,故得名。月光花生長很迅速,因此可作為引人注目的籬垣布景。

種加詞alba意為「白色的」,也是根據其花色而命名。

 

 

 

以上資料接來自於維基百科 : 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Wikipedia:%E9%A6%96%E9%A1%B5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寶寶丸 的頭像
    寶寶丸

    ~@{唯有芙音}@~

    寶寶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